中华环保联合会 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广东或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 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

 

日前发布的《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引发关注。征求意见稿拟要求学校、幼儿园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并明确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每学年应当组织开展不少于8课时的生态环境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方式,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对生态环境教育进行地方立法的初衷。从实践看,2012年以来,已陆续有宁夏、天津等地出台条例展开探索,主要目的都是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环境价值观。前不久,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将生态环境教育进一步提升至生态文明教育层面。内容上,无论是地方条例,还是促进办法,都将学校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将环境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教学实际落实师资和教学内容。这些都体现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进而指引行动。在这方面,我国从古至今都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日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态文明“金句”,无不因为它们以通俗的表达,生动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播下这些观念的种子,强化他们的行动自觉。

观照现实,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碳达峰、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大概念”,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对近来我国多地持续高温,大家想必有切身体会。进入21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渐频繁,按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说法,正是全球气候变暖向全人类发出的“红色警报”。从这个角度说,生态文明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全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还应该结合日常、融入日常。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人们既要透过人类史、文明史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社会发展规律,也不妨通过对高温热浪的直观感受,多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原标题: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微信群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