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联合会 今天是2024年05月04日

生态环境系统这一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近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发布“202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遴选结果,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申报的“遥感自动监测效能显著提高,生态保护监管再添利器”事件成功入选,是生态环境系统内唯一入选的案例。




图为卫星中心“遥感自动监测效能显著提高,生态保护监管再添利器”入选“202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铭牌 卫星中心邰文飞供图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态势持续向好。但生态破坏问题逐步凸显,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国有国界,自然生态安全也有边界,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就是要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2017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时监控红线内人类干扰活动,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


2021年,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上线试运行,依托卫星遥感手段和地面生态系统监测站点,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控网络,获取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数据,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和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



图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启动页卫星中心邰文飞供图



图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一张图页面 卫星中心邰文飞供图


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委员、卫星中心主任高吉喜介绍,卫星中心建立了大尺度生态空间生态干扰风险快速评估理论与风险等级划分技术体系,可综合反映区域生态系统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快速、准确识别全国或大区域生态干扰高风险区域分布情况,可识别中高生态风险区超过90%的人类活动,对今后实现重点高风险区精准监管,降低综合监管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单位,卫星中心依托平台建成了重要生态空间人类活动智慧遥感监测系统。”卫星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文国介绍,该系统有力支撑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监管试点等业务工作,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一大利器。


图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人类活动监控页面 卫星中心邰文飞供图


据了解,该系统由高吉喜主任带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中心(以下简称监管中心)团队负责研发完成,相关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7项,申请行业标准3项,上报各类型遥感监测报告30余份,获中央和部领导批示10余次。


卫星中心副总工程师、监管中心主任申文明介绍,该系统形成了覆盖“数据获取—数据处理—自动识别—交互判读—野外核查—问题会商—台账生产—成果应用”的完整人类活动监管业务流程,系统构建了人类活动高精度快速变化检测技术。通过技术攻关,首次实现建筑物、推填土、道路等典型地物目标自动化高精度识别,总体精度达到80%;典型地物目标自动变化检测识别率约90%,作业效率提升了3—5倍,极大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人类活动监管智能化水平。


目前,该系统和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等各类重要生态空间的资源开发、植被破坏、湿地侵占等遥感监测工作,成果数十次被生态环境部采用,直接服务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破坏修复等工作。


“监测精度高、问题查找准。”据监管中心蔡明勇博士介绍,2021年卫星中心基于该系统开展了漓江流域采矿采砂问题遥感主动监测,发现数个涉及超量开采、越界开采、无证开采的开发建设问题,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部落实中央领导批示、重点流域和区域自然生态监管等重点工作。


该系统也为河北、天津、江苏、四川、宁夏等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和湖北、海南等省份生态破坏问题监管工作提供了极有力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应用于秦岭地区违法开发建设、全国大陆自然岸线遥感监测以及海岸线人类活动变化遥感监测等工作中,成效显著。


下一步,卫星中心将继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遥感监测监管能力建设,提升重要生态空间人类活动快速变化检测精度和生态干扰风险评估能力,持续优化和完善监管业务流程和机制,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监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据悉,“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遴选活动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于2011年发起,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展示我国遥感领域的重大成果和最新进展,推动遥感科技进步和应用推广,加强社会宣传并促进成果转化,提升遥感应用水平。



微信群微信群
关注公众号关注公众号
微信群